欢迎光临长沙聚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手机版 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微信二维码

0731-89837153
0731-89837853

新闻资讯

生态环境部:对重大水利工程等开辟绿色通道,加快环评审批

发表时间:2022-07-25 10:03:16浏览量:809

7月21日,生态环境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在会上表示,《关于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环评工作的通知》5月发布后,生态环境部加快重大项目环评审批,其中对于近期拟开工的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等3个重大水利工程提前介入指导、开辟绿色通道,加快环评审批,为工程开工创造了条件。


7月13日,浙江省台州市仙居朱溪水库工程及配套项目农村公路建设现场。图/IC photo

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审批4.78万个项目环评

今年5月,《关于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环评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发布,提出一系列服务措施和创新举措,要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切实依法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环评保障。主要包括,从建立重大项目环评服务台账、优化简化环评文件编制、提供“环评审批服务单”、发挥专家优势等方面进一步提出务实举措;从建立绿色通道、探索城市道路等项目环评“打捆”审批、取消污染物排放量很小的项目环评审批和总量指标挂钩、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项目环评压茬审查审批等方面改革创新,提高环评审批质量和效率。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审批4.78万个项目环评,涉及总投资超过8.4万亿元,同比上升28.9%。

刘志全表示,《通知》发布后,生态环境部加快了重大项目的环评审批。6月以来,生态环境部已批复引江补汉工程、北沿江高铁上海至合肥段、海则滩煤矿等水利、交通、煤炭等行业重大项目环评文件16项,涉及总投资超过3800亿元。其中,对于近期拟开工的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等3个重大水利工程,生态环境部提前介入指导、开辟绿色通道,在严守生态环保底线的基础上,加快环评审批,为工程开工创造了条件。

6月17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水库工程建主坝设施工现场。图/IC photo

坚决清理“空壳”环评公司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门环评打假力度持续加大,严查环评文件质量问题。刘志全表示,从全国环评文件常态化复核情况来看,虽然环评文件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属于个别情况,但性质极其恶劣,对环评制度公信力的损害十分严重,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对环评弄虚作假始终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保持严惩重罚的态势。

2021年以来,生态环境部指导全国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加强常态化监管,已将存在环评文件编制质量等问题的265家单位和217人列入环评失信“黑名单”或限期整改名单。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加大执法力度,据不完全统计已依法查处环评文件严重质量案件50多件,罚款金额1400多万元。

生态环境部实施环评文件智能复核查重,已对全国审批的十几万份环评文件开展智能校核,对其中830多份环评文件开展重点复核,并对存在问题的依法严处。依托环评信用平台数据信息,建立了环评人员从业异常情况按季度预警机制,已分批向地方生态环境部门预警142名环评人员,对其编制的环评文件提高复核比例。

同时,生态环境部还组织对在环评信用平台建立诚信档案的环评单位和环评工程师进行全面排查,对8000多家环评单位和14000多名从业环评工程师做到一家一家过、一个一个查,坚决清理不具备技术能力的“空壳”环评公司和存在“挂靠”等违规行为的环评工程师。


5月12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污水处理厂对收集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图/IC photo

部分新污染物已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今年5月国办印发的《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指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是新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目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主要包括国际公约管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微塑料等。

据刘志全介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高度重视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新污染物的控制,目前部分已经出台排放标准的新污染物已纳入了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源头防控新污染物环境影响的重要作用。

落实相关国际公约和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对不符合禁止生产或限制使用化学物质管理要求的建设项目,如涉及有机氯杀虫剂等持久性有机物生产的建设项目,依法不予审批。同时对已纳入排放标准的新污染物严格管控。

如二噁英已纳入《钢铁烧结、球团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8662)》《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等15项国家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管控,在开展这15个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要对二噁英从产生过程控制到达标排放进行充分论证,对其在周边环境的现状、项目建成后该污染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包括相关环境风险分析,并提出可靠的污染防治措施,确保排放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环境影响可接受。

未来,生态环境部将积极推进新污染物环境影响评价基础研究,做好与新污染物技术标准、调查监测方法规范等的衔接;严格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准入,防范新污染物产生。

2021年6月29日,G6京藏高速公路那曲至拉萨段,那曲当地牧民的牦牛群通过那拉高速。该项目投入重金,在沿线预留设置野生动物及牲畜通道。图/IC photo

通过严格项目环境准入,野生动物通道等成“标配”

今年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20周年,刘志全表示,二十年来,全国经济总量增长了9倍,能源消费总量相比只增加了2倍多,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则下降了四分之三。

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地区”、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环评全面完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逐步落地应用。《环境影响评价法》推动区域污染物减排,“十三五”以来,项目环评通过“上大压小”“以新带老”等举措,推动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排放量分别减少约46.8万吨、3.7万吨、19万吨、27.4万吨和42.5万吨。

通过严格项目环境准入,野生动物通道、过鱼设施、替代生境建设等逐步成为水利水电和线性工程的标配,全封闭声屏障等交通领域环保创新措施开始落地实施